阅读历史 |

1980巴山猎耕记 第326(1 / 3)

加入书签

但幽会嘛,不说也晓得是干些啥子,这是人家的风俗,最好不要冲撞了,容易出事。在这里,汉族才是少数民族,在外面遇到,很多人说他们是汉族,但其实也是苗族。”

毕竟是生活在这地方,宁文柱无疑是最熟悉这些事情的人:“就刚才那种情况,开那一枪,骂上两句,只是警告,若是不走继续纠缠,是真会出事的。”

“那为啥子他们在外边也说自己是汉族?”陈安挺奇怪。

宁文柱说道:“我听老辈子说,在古时候,好像是元明时期,我们这里多次发生赶苗拓业的事件。

这里的少数民族或迁居深山老林,或背井离乡,使得人口锐减,男女人口不足万人,出现了“十里无鸡鸣“、“百里无人烟“的悲惨景象。

后来经过明代的“湖广填四川“及清朝招抚四川流民回原籍开垦,又迁入了部分苗族后裔。

迁入的苗族一部分是原彭水“赶苗拓业“时迁出的,一部分是从江西、湖北、湖南迁入的三苗、九黎的后裔。

但是由于他们对赶苗事件心有余悸,都讳言苗族,而自称汉族,习汉语,学汉文,着汉装,只在风俗上还保留一些苗族的传统。

也就是这些年,镇府在这方面工作做得好,他们开始恢复原来的样子,又有不少优惠政策,发展起来了,尤其是连湖公社这边,出来十个人,最起码有七八个要么是苗族,要么是土家族。”

“那进入苗寨,有啥子忌讳没得?”

陈安最担心的还是这个问题。

“这倒没得啥子,其实他们还是非常热情好客嘞。有客人来了,肯定杀鸡宰鸭招待。

但是要注意哈,吃的时候,鸡头是给客人中的长者,鸡腿要给年纪最小的客人,有啥子事情提前说明了,主人不会勉强,但不吃饱喝足,会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。

还有就是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,只有在遇到婚丧嫁娶或祭祀的时候,才能从正门出入…反正你们自己衡量,不要表现得太奇怪就行了,还是很好相处嘞。”

陈安微微点了点头,表示明了。

该注意些言行,但也没必要当成洪水猛兽。

他回头冲着宏山说道:“蛋子哥,压着点性子,别太冲动哈!”

宏山微微笑了笑:“晓得!”

接下来一路平静,也就是在遇到草药的时候,给宁家哥俩指点一下。

宏山对此也学得很认真,不少时候,反倒是他一直在请教陈安。

就这样,花了半小时左右,再次翻过一座山,看到了在山下坝子里的村落。

“这就是青龙咀了!”

“总算是到了,也不晓得师傅还在不在里面!”

陈安总觉得李豆花还停留在这里的可能性不大,毕竟是几个月的时间,哪有那么长时间一直住在别人家的。

在他看来,找到那个叫龚志国的人,才能探寻到李豆花接下来的行踪。

坝子不大,只是山间小片平地,其中夹杂着几个小丘陵,一条小河从中蜿蜒而过。

寨子倒是不小,建在向阳坡面上,看上去得有好几十户人家。

屋舍都是用木头建造,大多为正三间或五间,悬山式的屋顶;或是在正房的一端加“一铺水”,形成歇山式屋顶;一端或两端有厢房,厢房多为吊脚楼,或者为四合院,中间为天井。

看吊脚楼下,拴着牛,关着猪,是用来作为牲畜圈房的。

整片寨子,看上去颇具古意,可比石河子村强太多了。

里面鸡犬相闻,不少男性穿着青蓝色的衣物穿行其中。

女性的的衣服就显得五光十色、焯烁眩目了。

完全不一样的风情。

洪涝对这寨子影响倒是不大,就是坝子里的田地被冲毁了一些,不少人在里面劳作。

顺着山道往对面走的时候,路边坡地上有人在干活。

作为向导,宁文柱倒是积极,上前跟人打招呼询问,说着陈安和宏山偶尔能听明白的几个字眼,知道他是在帮忙询问龚志国家所在的位置,顺便还问了有没有李豆花这么一个人来过。

攀谈了一会儿,宁文柱回来说道:“你们找的人还在寨子里面,一直住在龚志国家里。那龚志国可是这里的队长。”

陈安闻言,不由咧了咧嘴,苦笑道:“那么长时间了,还真呆得住,都不晓得在这里干啥子!”

宏山也笑了起来:“不管啷个说,人在就好!”

陈安点点头:“走,来都来了,去看看就晓得了!”

宁家兄弟俩领头,顺着路过了河上修建的石桥进入村子,一路找人询问,很快找到龚志国家里。

那是一座四合院木楼,一个和李豆花年纪相仿的老人正在门口杀鸡,还摆了香烛祭祀,口中念念有词。

陈安小声问道:“这是有啥子事蛮?”

宁文柱将两人拉住,远远地看着,小声解释道:“我也不晓得,他们祭拜的东西太多了,拜山神、树神、猎神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