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1980巴山猎耕记 第175(1 / 3)

加入书签

这样的操作,他早已经熟稔。

一块块蜂脾被割下来,轻轻扫掉上面的蜜蜂,然后放入小瓦罐里堆叠起来。

七八分钟的时间割下十来片,已然装满瓦盆,并堆了起来。

这蜂群是真的强盛啊,单就现在割下来的这些,陈安估摸着就至少有十五六斤的蜂蜜。

可是再往里看,似乎还有不少蜂脾。

但他清楚,割蜜忌贪的道理。割得过多了,这么好的一群蜜蜂,一個冬天都得饿死。

他暂时停手,用一根带着钩子的小木棍,往蜂脾下面掏,想将石洞里面的杂物给掏出来,然后数一下,还有多少蜂脾,再进行适量的割取。

谁知道,扒拉了没几下,一个圆形薄片被钩了出来。

陈安开始还以为是个小碎石片,结果,伸手拿出来一看,整个人愣住。

这个圆形薄片入手挺沉,上面似乎有图案…这是袁大头?

他赶忙擦了擦上面的泥污,手中的东西真实的面貌也显现出来,竟然真的是一块银元,就是最为常见的袁大头。

这石洞里面怎么会有银元?

陈安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,这东西是有人藏在里面的,在用石头封堵后,也让这里成了一个诱蜂洞。

里面会不会还有?

陈安心里惊喜之余,也充满期待。

他继续用小棍在里面钩拉,没几下,居然又是一块银元被勾了出来,是背面有盘龙的光绪元宝。

再继续扒拉,又勾出一块宣统三年,背面镌有团龙围绕“壹圆”二字的大清银元。

接连扒拉出来三枚银元,让陈安心里越发惊喜。

他干脆用小棍往里面捅了几下,从手感上,能感觉出拨动东西的感觉,能确定在小石洞的最里面还有不少。

他的心情,一下子变得激动。

陈安万万没想到,居然在这蜜蜂窝里,找到了值钱的东西。

银元,这在清朝光绪年间才正式开始铸造的东西,民国初期,才以银元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,并进行大量铸造。

解放后,国家一直在收兑老银元。这事儿,陈安自己也曾拿着偶然得到的两块银元去兑换过,也听老辈子们说起过,事情知道得还算清楚。

在五零年代,按照重量和成色把银元分成甲乙丙三等,以计算收兑价格。

袁大头、站洋等为甲类,龙洋、船洋(正面有帆船图案)、孙头、鹰洋等为乙类,其余的为丙类,最开始的时候,两毛钱一个银元,后来涨到四毛,再涨到一块钱左右。

到了六零年代七十年代早期,银元不分类,每枚兑换价格为一元,七三年以后,价格到了两块五,也不知道今年的价格有没有变化…

这是按照银子的价格来进行回收,并没有考虑什么收藏价值之类。

但陈安却知道,后面市场开放,经常在赶场的时候,看到有人支起小摊,专门收购这些价格,也在手机上刷到过一些鉴宝或是买卖银元的视频,他清楚价格不低。

无论如何,这也是一笔意外之财,就是不知道有多大,究竟会有些什么东西。

他压着心里的激动,朝着在一旁等着的冯丽荣走了过去,神秘地说:“宝儿,给你看点好东西!”

“啥子好东西?”冯丽荣奇怪地问。

“你把手伸出来…”陈安笑道。

冯丽荣依言伸出右手,但看着陈安一脸的笑意有些古怪,赶忙又一下子缩了回去:“想骇我是不是?手里边是不是有啥子虫子之类的东西?”

“真的是好东西,我有必要骗你蛮,把手伸出来嘛!”陈安正了下脸色说道。

冯丽荣犹豫了一下:“你要是敢骇我,我可不放过伱!”

陈安笑了笑,在冯丽荣再次将手伸出来的时候,把手中握着的三枚银元拍在她手里。

冯丽荣看着自己手心三枚脏兮兮的东西怔了一下,随即也变得惊喜:“银元?哪里来的哦?”

“就是在这个蜂窝里面,我刚才用木棍探了一下,里边还有,数量还不少!”

“发财了发财了…赶紧弄出来撒!”冯丽荣兴奋地差点跳了起来,整个人化身成一个标准的财迷,眼睛里都能迸发出银光。

“嘘,莫声张!”陈安四下瞅了一眼,连忙说道。

冯丽荣点了点头,小声说道:“你晓不晓得,现在银元的回收价格,已经涨到了五块钱一枚了。”

五块钱一枚?

陈安愣了下,没想到又涨了不少。

他清楚,从改开后,手头的钱越是往后就变得越不值钱,银元跟着涨价,也是正常的事情。

哪怕现在五块钱一枚,他也舍不得出手,这要留到往后二三十年,随着变得越来越稀缺,价格能长到几百,甚至几千,比较特殊的极具收藏价值的,甚至能卖到几十上百万。

嗯…这个留着以后慢慢研究。

眼下,还是将它们先弄出来才是正事。

陈安兴冲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